第282章 到此为止

  “士季觉得呢?”
  钟会一开始有些走神,他现在似乎难以隐藏心中的情绪。
  他嘴角的笑意不减,看着面前的沙盘,有种把庙堂诸公、四方军头掌控在股掌之间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奇妙。
  “士季?”
  直到夏侯献的声音再次响起,钟会这收起了思绪,拱手回道:
  “既得明公信任,那我便直言了。”
  “明日朝会,将会是‘一实一虚’的争夺。”
  “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夏侯献夸赞了一句,问道:“那士季以为何为实,何为虚?”
  钟会道:“二品重号将军位尊权卑,一般用于安抚那些功勋老将或是提拔权贵.....此为虚也。”
  “而被提上来的将军大多是在地方掌兵多年的老将,那么他离任后空出来的位置则为实。”
  “实的争夺明公自然懂得,至于这虚,明公需要小心。”
  夏侯献颔首看着钟会,后者继续款款而言:“我直接说吧,卫将军的位置不能动……秦公同为辅政大臣,他是有机会被群臣捧上去的。”
  夏侯献一听,这个思路倒是很新奇。
  若是秦朗被这样明升暗降,那后继者就不太可能从宗室里选了。
  没有先帝诏令的加持,曹爽等人是完全不够格的。
  不过转念一想,群臣应该不太敢这么做。
  如此明显的花招,既得罪了大将军又得罪了那些有资历的老臣,出力不讨好。
  不是所有人都对兵权有执念的,有些人他就想要功名。
  “这个我会留心的,且先看看有谁够资格吧。”夏侯献让钟会继续说。
  钟会目光看向沙盘的西部,忽然笑了一声:“明公请恕我冒昧...您觉得镇西将军(夏侯楙)统兵之才如何?”
  夏侯献用食指点了点额头,“我阿父胜在听劝,他身旁有右将军(夏侯霸)和邓刺史辅佐,无碍的。”
  钟会点点头,没再往下说。
  听到这话他便知道,大将军暂时没有动雍凉的心思。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夏侯献看来,把阿父弄回洛阳来,基本上就是夏侯霸上位,其实跟现在的局面没什么两样....这么做不划算。
  钟会又看向东面,指着一面紫色小棋问道:“按照排位顺序,应当赵公来做吧。”
  夏侯献有点意外。
  钟会年纪不大而且还刚出仕不久,朝中的各个大佬他竟然都认识。
  倒也难怪,赵俨也是出自颍川,汉末时还是被称为颍川“四大名士”之一。
  “嗯。”夏侯献肯定了对方的猜测,“而且我之前听闻赵公多次因年老多病为由上书请求返回洛阳。”
  “这实属正常。”钟会笑道,“像这样的老...老臣没什么追求,只想留个身后名而已。”
  “那我们就来看看,赵公离任后谁可出任征东将军镇守青徐吧。”夏侯献做出引导。
  钟会看着沙盘分析了一阵,随即皱起眉头。
  “王昶很有可能,他是太原人,跟司空王凌的关系情同兄弟,任过兖州刺史、徐州刺史。”
  闻言,夏侯献忽然看向对方:“士季竟是对这些地方大员的了如指掌。”
  钟会却谦虚了起来:“为明公做事,要站在明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基本的情报工作自然是要做好的。”
  \"嗯。\"夏侯献再一次把视线投向沙盘,“从之前的几次任命来看,王凌尤其喜欢提拔太原人....这倒是无可厚非,但做得太明显恐怕不能让庙堂诸公满意。”
  大魏如今的庙堂有很多派系。
  有宗室派,有底蕴深厚的世家派,还有一些大魏的功勋派。
  大魏建国也有二十载了,如今世家和宗室占据庙堂话语权、分走了不少蛋糕。
  但除了个别功勋卓着的老臣之外,其他的功勋派却似乎被遗忘在某个角落。
  夏侯献在“荆州”的位置上拿起一面青色的小旗,把它插在“徐州”。
  “我们就力推赵俨入朝吧,这符合全局利益也符合他本人的心意,应当没有人会拒绝。”
  钟会点点头,看了一眼徐州位置上的小旗,上面写着:胡质。
  ...........
  翌日,太极殿。
  今日恰逢大朝会,百官云集。
  两队官员的前方从最上首的位置依次是大将军夏侯献、太尉司马懿、司徒卫臻、司空王凌。
  目前来说,大魏的朝堂局势还算平衡。
  几个辅政大臣各司其职,虽然掌握着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但并不是任何事都可以擅自决定的。
  就好比同样位于三公之一的司徒卫臻就是和司马懿他们一样的四朝老臣。
  虽然不在辅政之列,但朝臣们却不得不多少照顾他的心意。
  就连司马懿和王凌都不敢轻易开罪。
  剩下的九卿们都各自代表着各自家族,在还没有明确站队的情况下,同样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多时,郭太后和天子曹芳来到太极殿内,上位入座。
  众臣高呼“万寿”。
  曹芳透过眼前的冕旒审视着台下众人,心安理得的接受着百官的拥戴。
  今日的郭太后穿着红色的蚕衣,发丝上戴着华贵的金步摇。
  朱唇紧闭,玉手端庄的放在腹下,目光却在某处停留着。
  在外人看来,她只是端正着自己的目光,保持着庄严。
  实则,大将军所站的位置正好位于大殿的中轴线上。
  这使得她可以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停驻目光,却不会被别人察觉到有什么奇怪之处。
  大朝会是不用垂帘的,这跟平日里在大臣在昭阳殿时有所不同。
  彼处是私下场合,而此处是公开场合。
  原则上来说,当年曹丕开国以来是有过规定——后宫不能参政。
  但曹丕肯定是没有想到,自己的王朝刚经历两代就要面临幼主即位的命运。
  九岁的曹芳能懂什么呢?
  若是郭太后不辅助曹芳临朝听政,岂不任由朝臣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但其实郭太后的参与程度也仅限于:
  太尉说得对!
  司空所言不错!
  大将军好俊朗!
  这几句话。
  记得在一开始的时候,她只是在纱帘后听听大将军的声音。
  但这种情绪逐渐从好奇变得有些期待。
  后来她终于在大朝会上真切地看清楚对方的容貌,可这一面却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人的欲望是会膨胀的。
  起初她只是想听听他的声音
  再到后来想亲眼瞧瞧他长什么模样。
  然而当这个期待也满足了之后,却不能再多奢求什么了。
  终究....只能到此为止吧。
  她试着转移注意力,强迫自己去想想别的事。
  他记得昨夜天气忽然转凉,她沐浴后只穿了一件薄薄的丝质亵衣便入睡了。
  以至于她今早起床后便感到喉咙有点痛。
  她尽可能轻地吞咽着喉咙,却忽然感到鼻子痒痒的,没忍住打了个喷嚏。
  她瞬间惊慌了起来。
  在这么多人面前失仪真是太羞耻了。
  而就在这时,殿内传来一道声音。
  那嗓音早已印入她的脑海,她再熟悉不过了。
  “太后凤体无恙否?”
  “近来天气渐冷,京中又有小疫流行,臣望陛下保重龙体,太后凤体安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